此网页设有cookies来改善您的在线用户体验。如需了解更多信息,请参阅我们的Cookie政策
暑假期间,大连美国国际学校的学生们踏上了两段意义非凡的服务之旅,跨越文化界限,温暖着社区。在本地的庄河,志愿者们为一所乡村小学带去了学业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,通过亲身教学传递希望,推动教育公平。与此同时,在哈萨克斯坦,DAIS与华美学校的学生携手上海民办惠立学校的同伴,共同重现丝绸之路的精神,从奇姆肯特到阿斯塔纳的课堂上传递中文与中国文化。虽然地理位置不同,但这两次旅程却因共同的使命而紧密相连:用知识、同理心和跨文化交流去点亮年轻的心灵,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。
2025年6月15日至21日,16名学生志愿者和2名教师前往辽宁省庄河市荷花山学校,为一所偏远小学提供教育支持。这一周的活动将亲身教学与真挚服务结合在一起,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,同时也加深参与者对教育公平与社会责任的理解。
在充满好奇与希望的课堂上,志愿者们教授语文、数学和英语等核心课程,并带领互动式的工作坊,激发想象力、开阔视野。这段经历不仅改变了当地学生的学习体验,也重塑了志愿者们的世界观。
大连美国国际学校/华美学校11年级学生卢思琳:
“我参加庄河之行是为了在乡村教育中做出实际改变,同时锻炼领导力。作为老师和学生领袖,我共同设计了一堂关于中国大学的课程,去激励那些学业机会有限的学生。看到他们因此产生新的学习动力,对我而言意义深远。
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灵活准备的重要性。虽然课程取得了成功,但我意识到如果能更多地吸收团队成员的反馈,我们的影响力会更大。亲身感受乡村教育的挑战,让我对教育公平有了全新的视角。这趟旅程让我明白,真正的服务需要兼顾计划、同理心和对人类需求的回应。”
大连美国国际学校/华美学校12年级学生齐明:
“我参加这次活动的灵感来自去年在朝阳的教学经历,那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服务体系成为我组织今年活动的动力。我还想分享我热爱的领域的知识——传递学习的过程让我感到使命感和满足。
我注意到许多学生在辩证思维上有困难,常常形成片面的观点,尤其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地区。通过我的教学,我希望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,培养更广阔的全球视野,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。”
这次旅程不仅仅是一场教学,更是一段关于联系、成长与使命的故事。愿这些年轻的改变者继续用知识搭建桥梁,以爱心为引导,将教育的光芒带到真正能够改变生命的地方。
2025年6月,大连美国国际学校(DAIS)、大连华美学校(DHS)和上海惠立学校(NACIS Shanghai)的学生志愿者们前往哈萨克斯坦,展开为期两周的跨文化教学之旅。他们走进历史名城奇姆肯特和首都阿斯塔纳,将中文和中国文化带入课堂。这一行动受到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启发,旨在通过现代教育重现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精神。
奇姆肯特作为丝路上的历史商贸重镇,阿斯塔纳则象征着哈萨克斯坦的现代发展,两地成为此次教育交流的背景舞台。
志愿者们通过拼音、汉字书写、故事讲述,以及剪纸、京剧脸谱绘画等传统手工,教授中文与中国文化。这些互动环节激发了好奇心,搭建了中哈学生之间真挚的友谊。
在阿斯塔纳,志愿者们还与当地青年就“一带一路”、中哈关系以及社会变革展开有意义的对话。他们不仅仅是教师,更是文化使者,成为跨境理解的桥梁。
在课堂之外,学生们参观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,观看歌剧,体验骑马,甚至参加友谊足球赛,深度融入新丝路的文化与精神。
大连美国国际学校/华美学校10年级学生彭昊:
“这次哈萨克斯坦之行让我收获颇丰。我结识了许多友善的当地人,并担任教师,教授中文和部分中国历史。我结交了很多朋友,那段时间让我感到无比快乐。每一个瞬间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,使这次旅程成为我生命中宝贵且难忘的经历。”
这趟难忘的旅程不仅仅是教学,更是一段关于责任、理解与成长的故事。愿这些学生们继续在世界各地闪耀,用知识搭建桥梁,以文化为引领!